- 陈孝钟;韩玲梅;
为系统分析中国乡村振兴研究的主题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文章以2018—2022年CNKI收录的乡村振兴主题核心期刊为数据源,利用LDA模型进行主题挖掘和主题热度计算,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提取语义特征,利用余弦相似度度量主题相似度,实现对主题纵向演化的分析。研究发现:乡村振兴研究呈现持续稳健发展态势,各研究主题互动联结,共同推动知识体系演进且主题间存在传承与创新的动态关联;城乡融合、乡村旅游、乡村治理、乡村文化和数字赋能等为重点研究方向;不同年份热点主题之间形成了6条演化路径。综合分析表明,当前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具有研究视角持续拓展、内容丰富且系统、方法多元化、实证研究比重提高、持续探索中国特色路径、研究维度由单一经济视角拓展至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维度,并关注软环境建设。
2025年04期 v.18;No.106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大筠;罗俊华;牟祖群;程彦伟;
在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被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双轮驱动策略,旨在提升发展质量并塑造新时代下的城乡互动格局。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农业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外部刺激,同时乡村振兴也支撑了城镇的现代化进程。两者的协调发展和深度整合是实现“三农”工作突破的核心路径,而这种统筹发展的基础在于城乡内在动力的有机结合。文章通过政策分析、实地调研及数据统计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存在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梗阻和三次产业联动不足等结构性矛盾,进而提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提供可行的实践路径。
2025年04期 v.18;No.106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毕全;许典利;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对提升驻村干部的驻村工作能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广西C县驻村干部学习和应用“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调查与系统分析,提出丰富驻村干部学习“千万工程”核心知识的渠道、建立有效同行交流与专家指导机制、推动解决驻村干部的实践性问题等对策建议,旨在帮助驻村干部学好“千万工程”经验,提升驻村工作能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广西的深入实施。
2025年04期 v.18;No.106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胡剑凝;
火龙果因果肉饱满多汁、口感清甜不腻、营养丰富,且兼具美容、保健和药用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火龙果产区,已将火龙果列为重点发展的水果品种。然而,产业发展中逐渐显现出品种单一、成熟期过于集中、附加值不高和经济效益不稳定等问题,制约了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破解这一发展瓶颈,充分利用广西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缘优势,突出特色发展,聚力提质增效,助力广西火龙果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文章从优化品种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品牌建设、强化科学技术支撑和拓展国内国际双循环销售市场等方面,提出以下可行性发展对策:优化品种结构,实行错峰上市;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二、三产业;推广智慧农业,打造特色品牌;强化科技支撑,驱动产业创新;拓展销售渠道,畅通双循环市场;建立联农带农机制,提升产业效益;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落实保障措施。
2025年04期 v.18;No.106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唐宇;贺南南;
文章基于对四川省N市518位农村空巢老人的随机调查,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等工具,构建线性回归模型,探索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偏低,然而其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高,对外界的关怀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经济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力较弱;以血缘与宗族关系为纽带的村落互助养老或可为农村养老提供新思路;此外,农村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依然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文章最后提出加强对空巢老人的亲族联系、对弱势老年群体精准照护、构建村落互助网络和强化农村社会支持网络建设等对策建议。
2025年04期 v.18;No.106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肖丽梅;黄泷锈;陈展图;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在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是应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广西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核心枢纽与开放前沿,对其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状况以及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的研究,具有典型示范意义。文章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探讨2010—2020年广西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从发展水平来看,广西新型城镇化整体呈现低水平缓慢发展,各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同步,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大部分地市生态环境水平高于新型城镇化水平;(2)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来看,广西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良好发展态势,整体处于中等协调水平,但仍有待提升;(3)区内各地市耦合协调度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除南宁和柳州外,其他地市均处于由初级协调向良好协调的过渡阶段,呈现“三级分化”现象;(4)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口、产业、经济和土地等要素对耦合协调度的解释力超过50%,是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的核心驱动因素。实现广西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应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缩小城际发展差异,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实现要素优化配置,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2025年04期 v.18;No.106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