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教育数字化

  • 西部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

    梁裕;庞炜婷;韦大宇;李继宏;

    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驱动下,西部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数字化转型面临多重现实挑战,主要表现为数字基建与数字资源存在短板、数字化治理运行机制不畅、师生数字素养亟待提升以及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度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挑战,研究通过构建包含政策驱动、技术赋能、外部需求与内在动因的四维动力框架,系统阐释区域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理,进而提出夯实数字化底座、院校治理模式变革、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及数字技术赋能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旨在为同类院校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范式。

    2025年03期 v.18;No.10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阅读次数:20 ]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CiteSpace的虚拟数字人研究可视化分析

    林锦文;兰瑞乐;何莉诗;

    虚拟数字人作为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产物和元宇宙的核心要素,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和融合潜质。研究以中国知网核心合集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 6.2.R6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更全面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关于虚拟数字人的研究文献数量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在2021年后呈现爆发式增长;研究者及机构间的交流合作较为有限,缺乏领军的核心作者;发文机构以高校的新闻、传媒和艺术类学院为主,而教育教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则相对较少,相关应用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热点最初聚焦虚拟数字人的生成改进技术和虚拟偶像的探讨,而后逐渐转向元宇宙背景下的相关议题。因此,打破学术壁垒,促进跨学科合作融合,突破虚拟数字人外形的逼真度和智能交互能力的技术瓶颈,探究虚拟数字人教育教学赋能路径,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势。

    2025年03期 v.18;No.105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阅读次数:11 ]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其他

  • 喜报:我刊入选“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高影响力期刊(2024年度)”

    <正>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开放科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2025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发布暨预印本平台建设论坛,发布了《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高影响力论文、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24年度)》,我刊成功入选“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高影响力期刊(202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以下简称“哲社预印本”)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牵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具体承建的学术成果发布与交流平台,旨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资源共享与传播。“哲社预印本”依据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平台运行的数据,综合参考期刊开放度、期刊友好度以及所刊论文影响力等数据,在签约的600余种期刊中评选出50种“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高影响力期刊(2024年度)”。

    2025年03期 v.18;No.10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阅读次数:8 ]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专题研究:体育养生之八段锦教学创新

  • 高校八段锦课程“3341”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黄丽芳;蒋雪娟;

    在高校课程改革与创新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关键场所,承担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其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八段锦作为传统健身养生法,因其独特的动作组合、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健身效果,在全方位育人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备受高校青睐。研究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探究该校八段锦课程现存的诸如教学目标单一、内容欠缺系统性等问题,基于共生理论和运动康养理论,构建了“3341”课程体系;并以该校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为例进行实践探索,分阶段推进该体系,促使学生实现从认知转变到思维破局,再到感悟新知,最终达成价值践行的转变。研究旨在为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新视角,同时为高校课程改革与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18;No.105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阅读次数:12 ]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校八段锦课程“学—知—用—创”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黄建团;欧广健;

    在新质生产力迅速发展和高校课程改革创新发展大变革的时代,高校肩负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八段锦因其独特优势,在全方位育人方面受到高校的重视。研究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该校八段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结合共生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构建“学—知—用—创”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深入分析该体系在“学习、认知、应用、创新”四个维度的内涵,确定构建原则,明确内容与指标,阐述实施方法与策略,旨在为高校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提供范例,为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评价开辟新路径,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2025年03期 v.18;No.105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阅读次数:12 ]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茶研究

  • 乡村振兴背景下茶业稳健发展的对策研究

    武二前;赵晓慧;曹卫;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任务。茶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剖析我国茶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发现:中国茶业全产业链产值呈上升趋势,产值与品牌价值显著增长,但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具体表现为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不足、科技创新驱动力薄弱、茶文化内涵挖掘与传播力度不足和茶旅融合深度有待提升;同时,伴随着茶园种植面积的扩张,出现产业布局无序、部分茶园弃管等问题,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亟待提升。针对上述现状与问题,文章提出大力推动茶业产业化、提升茶叶质量与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深入宣传与挖掘茶文化内涵、深度开发茶叶保健价值、推动茶旅融合进程、推动茶文化进校园和维护茶叶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等对策,以促进茶业稳健发展。

    2025年03期 v.18;No.105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阅读次数:21 ]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食品与健康

  • 味觉记忆与乡愁:乡土社会中乡厨群体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探究

    张菁;廖艳;

    在农村这个“熟人社会”,村民每当遇到婚丧嫁娶和贺寿庆生等大事,邀请亲朋好友聚餐是常见的风俗习惯。在这种以“组”或“乡”为单位的“家庭式”聚餐场景中,诞生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乡厨。文章通过对乡厨群体的研究发现,乡厨在传统乡土美食的制作和创新过程中,发挥了传承乡土文化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双重功能。他们不仅保留了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通过吸引游客和推广乡村特色美食的方式,将现代饮食理念与乡土特色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乡厨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2025年03期 v.18;No.105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阅读次数:11 ]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广西百香果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策略研究

    沈冰;钟璇;卢燕燕;杨斌;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尤其在农业领域其具有广阔前景。农业数字化不仅关乎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对全球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重大议题有着重要影响。研究通过系统梳理数字化转型的概念与内涵,引用国内外相关成功案例,阐述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基于产业数据对广西百香果产业的现状及市场动态的全面评估,分析其在种植、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具体困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研究旨在为广西百香果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全产业链升级优化,提升整体竞争力,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促进农民增收,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25年03期 v.18;No.105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阅读次数:13 ]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乡村振兴与数字经济

  • 现代化产业体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杨福灵;

    文章通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Dagum基尼系数,测算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不含西藏及港澳台地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综合指数,分析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差异情况。结果表明:各省级行政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相对均衡,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有明显提升;二者耦合协调度均有较大提升,且耦合协调度差异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仍是主要影响因素。

    2025年03期 v.18;No.105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3K]
    [阅读次数:10 ]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乡村振兴战略下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价值规范化管理

    李迪胡凡;李光;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积极探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文章对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价值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入剖析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价值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出4条有效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价值规范化管理的实施路径:强化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价值管理的主体意识、结合地域特色挖掘品牌文化价值、保证地理标志农产品品质的提升以及建立健全品牌价值管理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研究可为推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2025年03期 v.18;No.105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数字经济背景下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陈绮琪;王政武;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提升产业层次与增强产业韧性,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文章基于对市场规模、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文献梳理,选取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作为研究切入点,利用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不含西藏及港澳台地区)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探究数字经济背景下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创新引致、需求发现与规模经济效应,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数字经济在此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该效应受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异质性的制约。文章据此提出,应加快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有序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和释放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超大规模市场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增强对产业相对落后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2025年03期 v.18;No.105 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罗洁;胡晓;

    当前,中国农村发展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不包括西藏、港澳台地区)的数据,运用熵值法构建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经济驱动、创新发展和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对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全国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耦合协同发展态势逐年向好,但30个省份整体的耦合协调度仍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布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特征。从影响因素来看,产业结构的影响最为显著,创新发展次之,经济驱动的影响最小,且各影响因素在不同省份的作用也存在明显差异。据此,建议政府从政策、人才和实践层面强化引导,秉持创新驱动、人才引领、协同发展的战略理念,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

    2025年03期 v.18;No.105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阅读次数:11 ]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两委”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提升策略——以梧州市苍梧县岭脚镇为例

    周新韶;梁华作;黄宇豪;

    村党支部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两委’”)成员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者和组织者,肩负着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精准落实到农村基层的重任,是夯实基层治理和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探索并优化村“两委”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提升的策略,对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文章以梧州市苍梧县岭脚镇村“两委”为例,深入分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两委”干部面临的新挑战及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据此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改进措施,旨在通过强化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促进村“两委”成员更好地适应乡村治理现代化需求,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组织支撑。

    2025年03期 v.18;No.105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阅读次数:10 ]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 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学生自治的内涵、困境与路向

    林松;

    教育部2019年推行的“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整合学术支持、心理健康服务和职业规划指导等服务,构建一体化育人平台,旨在优化学生成长生态。高职院校将“一站式”学生社区与学生自治相结合,形成双向赋能机制:社区为学生自治提供实践场景,学生自治实践反哺社区服务的持续迭代。然而,在现实运行过程中,这一模式面临着若干挑战,其中包括:在理念层面,学生本位缺失与指导理念错位;在资源层面,育人力量不足与协同低效;在机制层面,组织松散与运行失范;在技术层面,技术滞后与应用能力不足等。基于此,研究提出系统性解决路径:通过理念重塑,构建发展型治理生态;通过资源重组,构建多元协同治理共同体;通过机制重建,构建弹性制度保障体系;通过数字重构,构建智慧治理赋能平台等,以期为高职院校破解育人“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2025年03期 v.18;No.105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阅读次数:15 ]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淬炼职业教育“金教材”:能力本位课程理念下的内涵与开发技术

    宾恩林;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金教材”宛如一座闪耀的灯塔,逐渐成为教材建设领域的焦点。基于能力本位课程的根本理念,研究意在探析何谓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材以及从理论到实践的开发路径。研究发现,“金教材”只有从产业需求出发,重实践、重动态更新,贴合岗位能力标准,方能免于落入空洞的形式主义窠臼。教材开发可类比冶炼的工序,在实际行业任务中汲取关键技能,通过对教学设计的精心设计和打造,使其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素材;再辅以“点石成金”的策略,确保教材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能化作学生切实掌握的职业能力;同时,“黄金标准”的评价体系则涵盖真实性、适应性与经济性,为“金教材”的真伪与价值判断提供明确的检验标准。唯有经此淬炼,方能铸就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进而实质性地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2025年03期 v.18;No.105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阅读次数:8 ]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职院校“精技立身”课堂教学改革路径研究——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视角

    张宏;涂玮;张艳;

    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之一。“精技立身”课堂教学改革主要适用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旨在通过真实工作情境下的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培养其工匠精神。“精技立身”课堂教学改革具有3个显著特征:实践场域具象化、教学过程精益化和育人效能显性化。当前,在推进“精技立身”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发现其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评价实施等环节面临种种现实困境。为此,文章提出“精技立身”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路径为:教学目标制定要能促进学生提升工匠精神;教学内容选择要能契合产业链的发展现状;教学过程管理要能渗透工匠精神内涵;教学评价实施要能引领学生生成工匠精神。期望通过“精技立身”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

    2025年03期 v.18;No.105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阅读次数:12 ]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可视化分析

    李炜钰;温顺生;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并在会议中首次提出“新就业形态”的概念。自此,中国相关部门对新就业形态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逐步加强。文章通过运用CiteSpace 6.2.6软件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期刊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对中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分析结果呈现出中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研究的现状、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今后,应着重研究中国新就业形态发展所面临的诸多“短板”和制度障碍,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实现路径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025年03期 v.18;No.105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阅读次数:9 ]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数字经济时代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研究

    黄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会计工作的深度转型,会计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会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转型需求。文章首先阐述了数字经济时代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当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一是设计符合数字经济时代要求的高校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二是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社会实践课程框架;三是丰富毕业设计形式,完善评价标准;四是加强“产、教、研、学”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建立校企联合机制;五是大力推进数字化与智能化课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六是建立数字经济时代会计实践教学的新型保障机制。以期通过这些措施,为会计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培养更多懂业务、善管理的数智型会计人才。

    2025年03期 v.18;No.105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阅读次数:11 ]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