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职业院校劳动教育

  •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境遇与实施路径

    张妍;

    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和关键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当前,劳动教育已迅速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和职业院校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调研法和定性分析法等,发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存在“重技能轻价值观、重教学轻育人”等突出问题,据此提出以“价值引领—内容特色化—技术赋能—协同机制”为核心的实施路径,旨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树立劳动观念、涵养职业素养、提升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04期 v.18;No.10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阅读次数:24 ]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广西非遗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三教”改革的实践路径——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

    谭庆明;罗妹梅;马华菊;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远的历史记忆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资源,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载体。文章深入挖掘非遗中的劳动教育资源,阐释非遗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探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广西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三教”改革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将广西非遗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三教”改革的有效路径。

    2025年04期 v.18;No.106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特征及实践要求

    庞原红;黄海珍;

    研究聚焦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剖析其特征与实践要求,旨在实现劳动教育与学生就业需求的深度融合。通过优化教育内容与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就业质量及就业水平,力求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研究梳理了中国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脉络,分析了就业市场的现实需求,并借鉴国内外劳动教育经验,归纳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三大特征:针对性、创新性与时代性。其中,针对性表现为劳动教育内容与专业群及岗位需求的精准契合;创新性着重于培育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时代性则聚焦科技素养与高端技能的养成。在实践层面,研究提出了明确劳动教育目标,依据地方产业与文化特点定制教育内容,完善服务就业的教育路径以及借助数智技术革新评价体系等要求。

    2025年04期 v.18;No.106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 基于LDA模型的中国乡村振兴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陈孝钟;韩玲梅;

    为系统分析中国乡村振兴研究的主题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文章以2018—2022年CNKI收录的乡村振兴主题核心期刊为数据源,利用LDA模型进行主题挖掘和主题热度计算,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提取语义特征,利用余弦相似度度量主题相似度,实现对主题纵向演化的分析。研究发现:乡村振兴研究呈现持续稳健发展态势,各研究主题互动联结,共同推动知识体系演进且主题间存在传承与创新的动态关联;城乡融合、乡村旅游、乡村治理、乡村文化和数字赋能等为重点研究方向;不同年份热点主题之间形成了6条演化路径。综合分析表明,当前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具有研究视角持续拓展、内容丰富且系统、方法多元化、实证研究比重提高、持续探索中国特色路径、研究维度由单一经济视角拓展至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维度,并关注软环境建设。

    2025年04期 v.18;No.106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以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李大筠;罗俊华;牟祖群;程彦伟;

    在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被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双轮驱动策略,旨在提升发展质量并塑造新时代下的城乡互动格局。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农业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外部刺激,同时乡村振兴也支撑了城镇的现代化进程。两者的协调发展和深度整合是实现“三农”工作突破的核心路径,而这种统筹发展的基础在于城乡内在动力的有机结合。文章通过政策分析、实地调研及数据统计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存在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梗阻和三次产业联动不足等结构性矛盾,进而提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提供可行的实践路径。

    2025年04期 v.18;No.106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驻村干部提升驻村效能的路径探索——基于广西C县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证研究

    王毕全;许典利;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对提升驻村干部的驻村工作能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广西C县驻村干部学习和应用“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调查与系统分析,提出丰富驻村干部学习“千万工程”核心知识的渠道、建立有效同行交流与专家指导机制、推动解决驻村干部的实践性问题等对策建议,旨在帮助驻村干部学好“千万工程”经验,提升驻村工作能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广西的深入实施。

    2025年04期 v.18;No.106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西部陆海新通道背景下广西火龙果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胡剑凝;

    火龙果因果肉饱满多汁、口感清甜不腻、营养丰富,且兼具美容、保健和药用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火龙果产区,已将火龙果列为重点发展的水果品种。然而,产业发展中逐渐显现出品种单一、成熟期过于集中、附加值不高和经济效益不稳定等问题,制约了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破解这一发展瓶颈,充分利用广西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缘优势,突出特色发展,聚力提质增效,助力广西火龙果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文章从优化品种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品牌建设、强化科学技术支撑和拓展国内国际双循环销售市场等方面,提出以下可行性发展对策:优化品种结构,实行错峰上市;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二、三产业;推广智慧农业,打造特色品牌;强化科技支撑,驱动产业创新;拓展销售渠道,畅通双循环市场;建立联农带农机制,提升产业效益;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落实保障措施。

    2025年04期 v.18;No.106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领悟社会支持的视角

    唐宇;贺南南;

    文章基于对四川省N市518位农村空巢老人的随机调查,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等工具,构建线性回归模型,探索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偏低,然而其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高,对外界的关怀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经济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力较弱;以血缘与宗族关系为纽带的村落互助养老或可为农村养老提供新思路;此外,农村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依然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文章最后提出加强对空巢老人的亲族联系、对弱势老年群体精准照护、构建村落互助网络和强化农村社会支持网络建设等对策建议。

    2025年04期 v.18;No.106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广西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肖丽梅;黄泷锈;陈展图;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在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是应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广西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核心枢纽与开放前沿,对其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状况以及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的研究,具有典型示范意义。文章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探讨2010—2020年广西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从发展水平来看,广西新型城镇化整体呈现低水平缓慢发展,各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同步,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大部分地市生态环境水平高于新型城镇化水平;(2)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来看,广西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良好发展态势,整体处于中等协调水平,但仍有待提升;(3)区内各地市耦合协调度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除南宁和柳州外,其他地市均处于由初级协调向良好协调的过渡阶段,呈现“三级分化”现象;(4)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口、产业、经济和土地等要素对耦合协调度的解释力超过50%,是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的核心驱动因素。实现广西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应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缩小城际发展差异,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实现要素优化配置,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2025年04期 v.18;No.106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经济与管理

  • 知识流动视角下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朱晓琴;郭鑫潞;高翠;

    数字经济作为新兴支柱型经济形态,已成为赋能经济社会高速增长的新引擎。文章基于知识流动理论,选取2012—2021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采用文本挖掘、多元回归与异质性检验等方法,探讨数字化转型、知识流动与制造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知识流动在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与知识流出相比,知识流入对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正向作用更强;知识流动的中介效应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深化了对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解,同时为企业更好地进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方向。

    2025年04期 v.18;No.106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2017—2021年广西旅游效率测度与时空演化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模型

    许砚秋;邓敏;黄毅;

    基于构建的旅游评价指标体系,采集2017—2021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旅游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模型,测度广西整体及14市静态与动态旅游效率,并开展空间自相关分析与方向演化分析。研究发现,2017—2021年广西旅游效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多数五线城市旅游效率高于经济较发达的二、三线城市。但二、三线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导致全广西旅游业聚集度偏低,未来可能呈现分散态势。广西各市的旅游业虽都能够及时响应外部环境的冲击并迅速恢复,但是经济发达且抗冲击能力较强的城市却反而降低更多旅游效率。据此提出区域合作、政策赋能与技术创新优化的建议,为广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18;No.106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双碳”目标下女性消费者二手奢侈品感知价值研究

    范征;杨欣;

    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二手奢侈品的绿色效能日益凸显,然而,国内奢侈品流转率偏低,二手奢侈品市场潜能亟待释放。文章基于二手奢侈品感知价值的3个维度,引入消费者态度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二手奢侈品购买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351份女性受访者问卷数据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功能价值正向影响态度,并通过态度间接提升购买意愿;(2)情感价值对态度无显著影响,但对购买意愿具有直接正向影响;(3)社会价值亦通过态度产生一定程度的间接影响。文章认为,强化女性消费者对二手奢侈品的感知价值可以提升其购买意愿,通过相关措施提升消费者认知、增强双方信任、降低消费风险,能够促进二手奢侈品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二手奢侈品的可持续作用与绿色效能。

    2025年04期 v.18;No.106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中国省域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综合测度

    胡冰丽;曾艳梅;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中,新质生产力作为关键驱动力之一,受到了学者的高度关注。在此背景下,先进制造业作为关键领域,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然而,中国制造业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文章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系统评价中国各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现状,并分析区域发展差异。文章从发展规模、要素投入、质量效益和创新水平4个维度,构建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各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同时,文章基于2017—2021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制造业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测算并分析各省级行政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中国先进制造业整体呈现“西低东高”的布局,各地区发展水平呈稳步增长趋势,但五年间差距持续扩大。

    2025年04期 v.18;No.106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 场域理论视域下红色场馆赋能思政课教学研究

    昝西娟;高婧;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场馆育人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新的视角。红色场馆育人拓展了思政课教学空间,重构了思政课的教学惯习,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资源。然而,当前红色场馆育人面临缺乏顶层设计、资源利用不足和师资力量薄弱等困境,影响了思政实践教学实效。新时代需要加强馆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重塑思政课育人惯习,加大红色场馆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构建馆校协同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增强思政引领力。

    2025年04期 v.18;No.106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阅读次数:8 ]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德国职业教育企业培训师认证体系的构建

    周欢欢;蓝瑞荣;

    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进入提质培优的攻坚阶段,亟须建设一支具有专业资质的产业导师队伍。为此,文章对德国《培训师资质条例》《初等及继续教育教师资质条例》等政策文件进行文本研究,围绕准入条件、能力标准及考核方式等关键环节进行详细解读和剖析,总结出三点启示,为我国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提供借鉴:以岗位职业能力贯穿产业导师认证体系的内容设计、以培养综合能力涵盖产业导师认证体系的标准设计和以操作精细化落地产业导师认证体系的考核设计。

    2025年04期 v.18;No.106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数字化变革背景下国内混合式教学研究趋势

    陈新月;朱麟;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正全方位地改变教育形态,混合式教学为大规模个性化教育创设了新教学场景。为探讨我国混合式教学应用研究的发展趋势,文章采用CiteSpace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计量与内容分析,揭示当前研究热点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式教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5个领域,即混合式教学的基础研究、资源建设研究、系统设计与实施研究、应用领域研究及实践成果研究。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下的学习分析、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式的建构、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个性化数字素养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待完善。

    2025年04期 v.18;No.106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农业高职教育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符建华;罗艳连;高金凤;

    农业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农业人才、传承农业科技知识的重要阵地,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文章旨在对农业高职教育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并借助熵权法和固定效应模型,对2011—2021年农业高职教育在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实际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总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而农业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呈现波动增长与回落并存的特征;农业高职教育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显著且不可忽视的正向推动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高职教育发展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东部和西部的农业高职教育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显著,而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影响则相对不明显。

    2025年04期 v.18;No.106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阅读次数:9 ]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三全育人”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黄丹;张玉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也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必然要求。民族地区高校作为各民族青年学生的聚集地,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部分民族地区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存在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教育方式单一、育人资源分散、数智化平台缺乏、效果评估缺位和文化浸润不足等问题。需要坚持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教育模式,优化教育资源,搭建数智化平台,健全评估方式,丰富校园文化,实现全员协同、全程覆盖、全方位渗透,进而破解教育难题,突破育人瓶颈,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落地生根、见行见效。

    2025年04期 v.18;No.106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阅读次数:11 ]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